第二届成像雷达对地观测高级学术研讨会
2014年11月19日,第二届成像雷达(SAR)对地观测高级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开幕。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60余家单位的300多位成像雷达领域专家学者、研究生和企业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本届研讨会以“前沿SAR:护航‘未来地球’”为主题。大会主席、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郭华东院士首先致欢迎辞。接着,原科技部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中国科学院院士童庆禧,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李加洪副主任等专家先后致辞,分别回顾了我国成像雷达技术与应用取得的丰硕成绩,强调本次会议具有重要意义。开幕式由大会组委会主席、国际数学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任刘勇卫研究员主持。
郭华东首先回顾了2011年成像雷达对地观测高级学术研讨会的情况,重点介绍了“未来地球”及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指出成像雷达对地观测技术必定在护航“未来地球”中发挥重要作用。
徐冠华指出,成像雷达遥感历经半个多世纪发展后,随着新技术、新概念、新理念的发展,不断扩大应用范围,拓展了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他介绍了多个国家先后提出的新型雷达计划,强调雷达遥感科学家们应树立面向全球的思维和视野,更好地利用成像雷达对地观测技术应对“未来地球”的挑战,为“未来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童庆禧充分肯定了上届及本届成像雷达对地观测学术研讨会对促进国内SAR技术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并强调了SAR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在全天候、全天时、全方位和多维地球信息获取和分析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人类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全球变化等问题对SAR技术的发展提出了紧迫要求,希望通过共同努力,推动SAR技术及应用的发展,为地球的美好未来做出贡献。
李加洪认为,SAR技术是对地观测领域中极具创新挑战、并且应用潜力最大的高技术;我国的成像雷达对地观测技术整体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在逐渐逼近国际先进水平。他提出三点意见:一是认清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且立即付诸于行动;二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三是树立全球观测意识,推进我国未来全球综合观测应用系统的发展。
随后,郭华东和“千人计划”陈锟山研究员分别作《雷达对地观测大视野》《合成孔径雷达的遥感应用展望》的大会特邀报告。郭华东的报告回顾了自1960年第一颗合成孔径雷达诞生以SAR五十五年的发展,阐释了“未来地球”计划的科学目标,并从SAR的新技术、新概念、新理念和新视野等四个方面,提出通过开拓新型资源和发展先进技术来护航未来地球。陈锟山的报告围绕SAR的发展历程、应用技术和未来展望等方面,重点讨论了SAR在目标识别、地形测绘、地表形变监测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存在的技术问题。
此次研讨会历时3天,主要围绕雷达对地观测理论与模型、成像雷达系统、雷达成像及图像处理技术、雷达对地观测应用等议题进行交流,内容涉及机载和星载SAR系统、SAR系统模拟和仿真、地物散射特征、SAR成像算法、极化和紧缩极化、双站多站SAR以及SAR在全球变化、国土资源、自然灾害、生态环境、农林地矿、城市管理和遥感考古等方面的应用。
研讨会由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CNISDE)主办,遥感地球所、中科院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CNISDE微波遥感专业委员会承办,并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遥感中心、武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20个单位共办。